对“AI孙燕姿”爆火出圈,还需理性谨慎对待 环球热文
(资料图)
原标题:对“AI孙燕姿”爆火出圈,还需理性谨慎对待
近日,“AI孙燕姿”在全网走红,它通过模仿歌手孙燕姿独具特色的唱腔,将公众熟知的《红豆》《岁月神偷》等歌曲进行翻唱,作品覆盖流行到民谣等多种风格,有的播放量甚至超过百万,此举吸引了大量粉丝,并在社交媒体掀起AI翻唱浪潮。
坦白讲,AI翻唱很早之前就在互联网上出现过,但是,由于“不流畅”“表达生硬”“没有情感”等软肋,AI翻唱在过去并没有掀起如此大规模的讨论。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AI孙燕姿”通过一个叫做so-vits的开源项目,仅凭数段音频,就可以模仿孙燕姿独具特色的唱腔,甚至其极具辨识度的咬字和尾声,这满足了很多歌迷的遐想。同时,“AI孙燕姿”能够刷屏网络,实际上还利用“孙燕姿”这一标签,借助流量打造名人效应,也勾起了当代人对华语乐坛的共同回忆,从而吸引了大量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看,“AI孙燕姿”的爆红,一方面可以唤起歌迷们对孙燕姿的集体回忆,给予歌迷不同的音乐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听觉愿望。另一方面,“AI孙燕姿”的出现,可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播这些“失落的金曲”,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广的作用。而从长远来看,如果“AI声音生成技术”得到合理利用,或许可以在找回已经消失的声音和帮助歌手探索个人风格等方面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给音乐圈乃至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冲击。
然而,在AI翻唱的大众狂欢背后,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侵权风险。其一,在训练AI模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素材,这些素材往往并未得到授权,如果未得到著作权人许可并将其用于商业销售,很可能涉及侵犯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二,对“AI孙燕姿”这种傍名蹭流量的行为,显然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公民的姓名权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可见这一行为是需要付出相应代价的。同时,如果“AI声音生产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也会出现各种触及伦理红线的问题,例如利用伪造真人声音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提出,使用孙燕姿本人音色并不侵权,因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美术作品等,而声音不属于前述保护类型之一”;还有专家对AI翻唱的版权归属问题提出质疑,“如果是单纯翻唱,并不涉及版权问题,可即便翻唱合法合规,最终生成的AI作品该权归何方?”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有法律规定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脱节”,这需要法律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对人工智能的相关立法。
幸运的是,今年四月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对AI生成技术来说一个好的开端。总之,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让“AI生成技术”在法律光环下健康发展,这才是面对“AI孙燕姿”爆火的应有姿态。(刘一昂)
标签: